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工艺
新闻中心
文化
人才理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90后”非遗传承人潜心钻研“古代3D打印术”传拓 墨香拓千秋 技艺传风流
发布时间:2024-07-12 23:12:40来源:hth下载

  “你有没有试过用纸覆盖着硬币,用铅笔‘刮擦’出硬币的图案和纹路?”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0后”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韵对南方日报记者直言,传拓这门技艺离普罗大众并不遥远,仅用铅笔“刮擦”出硬币图案的动作也与传拓技艺思路相通。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便人们无法亲临现场,西安的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的佛像以及跨越不同时代的金石器物等,也都能通过照片和3D打印作品一一呈现在眼前。

  然而,在摄影和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里,文物的铭文与图案等能够证明其身份的信息,更多是通过传拓这门技艺得以流传后世。

  谈及传拓技艺,李韵的眼中充满坚定与热爱。谈吐大方、诙谐热情的李韵为传拓这门小众又古老的非遗技艺带来了年轻的力量,将精致而典雅的传拓技艺“玩”出了时尚感和新鲜感,更让这项古老的技艺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何为传拓?一般而言,它指的是将纸质媒介覆盖在碑刻、甲骨、摩崖石刻等金石器物上,用墨打拓,将器物上的铭文和图案等按1∶1的比例转化成纸质媒介存下来而不伤害文物的传统技艺,是呈现器物铭文和纹饰最准确、最直观的手法,其成品——拓片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原物的凹凸变化和纹理质感。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拓技艺在甲骨文字、碑碣石刻、铜器纹饰、墓志铭文等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一样的地区和流派的传拓技艺传承各有特色。

  历史悠久的潮汕地区拥有丰富的金石资料,为传拓技艺提供了宝贵的文物支持。李韵表示,传拓技艺的风格与传拓的对象息息相关。“海边城市的文物受海风腐蚀的程度较深,拓印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海蚀纹理。”同时,她亦尝试在技法上做突破,将潮绣、金漆木雕等具有潮汕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融合进传拓技艺中。

  李韵和记者说,传拓技艺是她的家传项目,研究传承谱系始于太爷爷辈,全家族都与金石传拓打交道。“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父亲就致力于收藏金石器件、碑文、石窟雕像等各类拓片,至今已积累了数千件之多。”

  “所有人都可以是传承人。”李韵表示,尽管传拓入门简单,要拓印出一件好作品却并非易事。“首先要固定好器物,覆上一层宣纸,喷水、按压、扫平,使纸张更好地延展,渗入每个肌理缝隙,紧紧贴附于器物上,再用拓包沾墨进行拓印。”李韵言简意赅地介绍传拓的过程,实则每一步都考验技法,如上纸的方式、用墨的多少、拓印的力度等都会影响作品的效果。

  传拓,这一将三维物体载入二维纸面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二维的平面拓逐渐发展出了立体的全形拓,它综合运用了素描、剪纸、刻纸、裱拓等多种技术,并借鉴西方透视原理,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将金石器物的立体形象完美地呈现在纸上。

  李韵所擅长的颖拓正是借鉴了全形拓的三维理解和转换能力。这一技艺由清末著名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所创,也被称为“笔拓”。它摒弃了传统的覆纸拓印方式,而是将原物置于一旁作为参照,直接用毛笔按1∶1的比例绘制出来。

  “颖拓其实就是画与拓的结合。”李韵介绍道,颖拓的工艺是通过毛笔做白描双钩,用墨填廓外的形式,模仿毡拓的效果。艺术家需要控制笔墨的痕迹,将器物上的铭文图案以及纹饰完美地呈现在纸上。颖拓作品介于书画之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仿、临、摹的功效。郭沫若一句“摄影术虽兴,笔画千金价”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颖拓的艺术价值。

  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书法与中国画专业训练后,李韵又师从中国传拓大师李仁清,学习高浮雕传拓技艺。她融合高浮雕传拓技艺进行颖拓创作,赋予传拓更多的艺术可能性。李韵巧妙运用中国画中墨色浓淡的巧妙转换及空间留白等透视技巧,对文物中的人物与景致融合高浮雕的立体视觉效果,成功地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更加鲜活的艺术形象。

  “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颖拓技艺从平面到丰富立体的跨越,将原本的二维拓片转化为三维效果,还克服了传统高浮雕传拓方法在触及细节‘死角’时难以完整复制的局限,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恢复了实物原貌的完整性与生动性。”李韵介绍。

  李韵还致力于将传拓技艺应用于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中。她的代表作《小南海造像》融合了高浮雕技法和颖拓技艺,令书画界耳目一新。她回忆道:“当时小南海石窟的保存状况不佳,罗汉的面容历经风霜后几乎看不清了,我通过颖拓还原它的原貌,再用高浮雕的颖拓技艺将它全身呈现出更立体的效果。”

  “从拓片侧面可以观察到文物的肌理,这是印刷技术没办法做到的,那些古人随意发挥或庄重纪念的纹理都毫厘毕现。在传拓的同时,我也会查阅各种历史文书,对文物图案进行解读。”李韵边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传拓作品边说道,传拓作品不仅是对图案的拓印,更要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所代表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

  除了是传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韵还担任汕头市博物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一职。“无论是在传拓技艺方面的学习,专业绘画、书法上的进修,还是在博物馆这个非常好的平台工作,都对我的创作有所助益。”李韵表示,在博物馆能接触到不同年代和地区出土的文物,还有机会与其他城市的博物馆交流。

  同时,在公共部的工作也为她积累了经验。这些年,她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走进更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她走进中小学校,从最基本的制作细节开始,为学生们讲解并示范传拓技艺;她登上各类非遗讲坛、走进非遗集市,向大众普及传拓的知识;她策划了多场有趣的文物展览,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文物;她还依托自己的工作室推出了以拓片为主题的各类扇子、画框等文创产品。

  “我希望能一直创作新的东西出来,让各位明白传拓鲜为人知的面貌,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李韵和记者说,这些年她经常带着红桃粿的拓片向大众介绍传拓技艺,“很多人知道红桃粿寓意吉祥幸福,却不清楚其中的奥秘。”

  李韵拿起一个红桃粿拓片,逐一解析其元素,向记者揭示红桃粿背后的文化内涵。“红桃粿形似‘寿桃’,中间的文字是‘寿’。这个‘寿’字巧妙地由‘出入平安’四个字组成。”她继续解释,在“寿”字周围和顶部填充的纹样是荷叶荷花,寓意“和和美美”;外围的一圈圈几何图案则是由“回”字组成,象征着家族子嗣绵延不断,循环往复。

  在李韵看来,潮汕先民将所有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了红桃粿上。“他们祈愿出入平安、家庭和睦、子嗣兴旺,这是潮汕人永恒不变的朴素心愿和真挚祝福。”她希望自己能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传拓技艺融入人们的日常,用大家喜爱的红桃粿元素更直观地展现传拓的魅力。

  除了传承传统的传拓技艺,李韵还将颖拓技艺融入绘画创作中,为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她也将绘画创作运用到颖拓之中,如加入色彩等,不断拓展颖拓的表现空间,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她艺术创作的乐趣所在。